小图标  当前位置  >  首页  >  铁路产品认证咨询  >  湖南省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 - 2017年)

湖南省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14 - 2017年)

文章录入:华道众合咨询公司  文章来源:株洲政府门户网  添加时间:2015-11-26
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14 - 2017 年)

一、产业现状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成为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机车轨道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拥有相关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其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中高端环节。

到2013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41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54.7亿元。其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株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2.75亿元、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车株洲所)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7家,1-10亿元企业15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7家,1500-5000万元企业12家;轨道交通装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7.8%。2013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品拥有专利7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74 %;拥有准高速动力分散电动车组交流传动系统等一批国家重点新产品,“韶山”系列产品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和谐”系列产品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并获得海外市场订单30余亿元。目前南车株机公司在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地建立子公司和制造基地,南车株洲所在英国、德国进行了企业并购,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发展机遇:一是全球轨道交通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居世界前列;二是国家重点支持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战略;三是轨道交通装备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

存在问题: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与重复投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际化战略将面对跨国公司和贸易保护双重挑战、园区承载能力弱、主机配套率低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以建设“中国动力谷”为契机,按照“产业高端化、产品系列化、配套本土化、市场全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研发、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项目建设、园区拓展、企业培育、技术创新”四大行动,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轨道交通科技城。

三、发展方向

围绕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干线电力机车、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整机制造及其配套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开发中低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新兴业务;实现变流技术、控制技术、传动技术“同心多元”发展;拓展轨道交通衍生产业、路轨产业、工程项目高端服务业,打造全产业价值链核心竞争力,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

四、行动目标

(一)2017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约20%。其中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过1000亿,成为全市首个千亿产业;

(二)培育销售收入过300亿元企业2家,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15家,过1亿元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三)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6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4家;全市轨道交通制造业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3.5%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80%。

五、主要行动

(一)项目建设行动

1.着力推进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大力推进大功率半导体IGBT器件产业化基地建设、南车电气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院建设项目、低地板有轨电车项目等项目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年新增产值约240亿元。

2.着力推进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全力促进南车株机公司、南车株洲所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规划建设的电力机车产能提升项目、城轨车辆产能提升项目、动车组产业拓展项目、低地板车辆产业拓展项目、中低速磁悬浮车辆产业化项目、功率器件重点实验室暨碳化硅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新型城际列车技术能力提升和产业化项目等产业主导产品扩能提质项目的顺利实施。新建项目16项,总投资约70亿元,年新增产值约180亿元。

3.着力促进整机配套项目的入园与建设。推进联诚集团、兆富实业、九华机车配件等公司已签约入园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牵引装备部件生产基地、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机车配件、地铁配件扩建等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实施。落实南车物流基地项目用地交付使用,确保2014年启动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100亿元的销售收入目标。实施项目20项,总投资约50亿元,新增产值约180亿元。

4.着力策划储备一批新项目。着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竞争优势的“高速、重载、安全、节能和环保”的轨道交通工程装备、新型机车车辆、新型城轨车辆等整机产品,高速动车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高速列车牵引变压器等核心部件和轴承、刮雨器、减振器、干燥器等关键零部件。力争到2017年储备项目总数20项,预计总投资约20亿元,新增产值约60亿元。

(二)园区拓展行动

加快“一城二基地”建设。一城是轨道交通科技城。按产城一体要求提升和落实整体规划。加快“七通一平”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路网骨架基础上增加两纵三横,形成“三纵五横”的干道网络;加快推进北环大道(石峰段)、田心大道、玉龙路、日新路、藏龙路、南车大道开工建设;加强园区征地拆迁工作进度,确保前三年每年能交付800亩以上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并实现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及时跟进。到2017年,建成以整机制造为核心,拓展中小配套企业发展空间,形成“一带五园两小区”产业布局的千亿产业园,园区建成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二基地是以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货运车辆制造基地、以铁建重工株洲分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路基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存量土地作用,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根据需要在周边预留发展空间或异地发展。到2017年,新增城市道路约10公里,基本完成轨道交通科技城31.2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新增企业孵化器和标准厂房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三)企业培育行动

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改制、裂变、引进、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引领中小创新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新建与成长,扶持做大做强;通过产业链配套招商引进与本土配套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新的配套企业,着力把株洲建设成为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品主要采购地。重视并扶持高校、科研机构与拥有专利技术的科技人员在创建高新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培育南车株机公司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整车制造型企业,培育南车株洲所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支持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在株洲成立独立法人的车辆制造企业;培育南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铁建重工株洲分公司和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等5家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核心产品研制和服务并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6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孵化100家中小型创新企业。

(四)技术创新行动

1.着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机车轨道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其完善技术研发条件,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国家弹性减震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功率半导体器件重点实验室、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检中心、“中国·株洲轨道交通专利信息中心”的建设,加快建设南车株机公司、南车株洲所、南车电机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研究院,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工业设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利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与检测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

2.加强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开发大功率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和中低速城际磁悬浮列车系统集成及运行关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技术、100%低地板车辆技术、大功率牵引传动与控制、重载货运机车转向架、牵引电动机制造、变流系统、车载控制与诊断、列车运行控制和网络系统等技术、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城际铁路及地铁信号系统。

3.实施轨道交通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南车株机公司“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车辆研制”、南车株洲所“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TCSN)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解决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列车新型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的分层架构和功能逻辑及标准协议体系技术构成。重点支持时代电气“基于国产成套装备的生产线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IGBT系列产品及成套工艺开发,提高我国以IGBT为代表的芯片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通过跨国并购、技术转移、产业战略联盟、产业技术链协同创新联盟等方式,构建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加强专业管理、创业服务等方面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着力支持本土人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好株洲“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中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园等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株洲市“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和“万名人才计划”等有关政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协作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等。对列入到行动计划的项目,优先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鼓励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信托、集合债、私募债、股权融资等方面融资做大做强。

(五)科学规划发展空间。按照《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规划》,蛟龙村、郭家塘村等村组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纳入田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整体开发,预留不低于10平方公里的发展用地。

(六)支持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通过增加资本金、配置资源等方式增强融资能力,提高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

(七)支持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水、电、气配套设施建设,按道路建设要求,分别由国家电网株洲供电公司、市自来水公司、新奥燃气公司负责配套建设到位。

(八)通过政府引导,市域城市公共交通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新产品。加强与省内外各级政府和部门联系沟通,争取将轨道交通产品与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和示范工程名录。

(九)重视中小型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职级职称评定、专利申报、科技成果鉴定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

(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联盟和各类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强化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协调各种检测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工艺技术服务、专利信息服务、文献资料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

附件1: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表

株洲市航空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一、产业现状

株洲是新中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中小微型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代表着我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实力。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创新体系较为完备,建立了全国首家通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联盟,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为代表的航空动力工程领军人物和6000多名航空产业技术人员。近年来,株洲航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已经起步,通用航空城规划面积达57.6平方公里。山河科技阿若拉、北航小蜜蜂、美国罗特威等一批整机制造项目,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精传动等一批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株洲通用航空城。截止2013年底,株洲航空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全年实现产值62.866亿元,工业增加值22亿元。

发展机遇: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据预测,未来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运输、通用航空、商务及私人飞机市场。至2020年我国通用航空飞机需求量约10000架,通用航空全产业产出规模约15000亿元。国家将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株洲已通过技术评估。2014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14〕4号)和《湖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湘政办发〔2014〕12号)文件,明确要求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湖南(株洲)航空产业示范园,以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株洲航空产业园为依托,建设株洲通用航空城,通用航空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株洲建设。

存在问题:一是国家低空空域开放时间点尚未确定,客观上制约了当前株洲航空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株洲航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外向度不高,长期偏重于军用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军转民步伐缓慢,自主开发的民用产品比重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株洲航空产业链不完善,缺乏知名的整机制造企业,航空零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较弱;四是株洲通用航空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园区的承载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二、总体思路

株洲航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一体两翼两结合”。“一体”为通航整机制造,“两翼”为以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为代表的关键航空零部件生产和通用航空运营,“两结合”为军民结合和中外结合。抢抓国家低空空域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的有利时机,按照“创新引领、整机突破、配套先行、协同发展”的原则,着力攻克中小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高起点引进和自主研发通用航空器,完善通用航空基础及配套设施,培育壮大通航运营和服务业,实现通用航空装备制造、通航运营服务、基础配套建设等协同发展,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千亿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通用航空城,形成较为完备的“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的航空产业链。

三、发展方向

株洲航空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发展通航发动机研制,包括无人机、通用飞机、公务机、支线客机和直升机的发动机研制,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提供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产品。二是开展国内外主流发动机的维修和售后服务业务。三是加大现有整机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建设,加大整机制造项目的引进力度,逐步开展多品牌、多系列的通用飞机整机研发和制造业务。四是凭借株洲通用机场紧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城市机场的功能,开展公务飞行、私人飞行、飞行培训、航空作业等运营业务,将运营与制造并重发展,充分发挥运营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制造业、服务业和航空衍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四、行动目标

(一)力争到2017年,实现航空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其中航空发动机产值为240亿元,通用飞机整机制造和通航运营产值为60亿元,航空配套、衍生产业产值1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市航空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二)基本完成通用航空城机场核心片区的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增至20平方公里;

(三)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企业1家,过3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3家,培育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亿元;

(四)建设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3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8家,全市航空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15%以上,申请专利达到1000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达到95%。

五、主要行动

(一)建设和引进一批重点项目

巩固株洲在全国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军民结合航空产业和军工优势产业,针对国内通用航空市场的发展需求,一是加快建设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民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维修及产业化项目、航空零部件整合项目;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及产业化项目;中航工业湖南南方宇航有限公司航空传动设备开发项目;株洲南方燃气轮机成套制造安装有限公司燃气轮机产业化项目。二是争取中航工业传动公司和传动研究所项目落户株洲,打造国家航空传动系统研发基地;深化与加拿大普惠公司、法国赛峰集团等国际知名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合作,重点引进钻石等国际知名整机制造企业,以整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为牵引,强化航空材料、航电设备等航空配套产业项目的储备,打造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二)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抢抓国家低空空域改革的契机,围绕株洲打造千亿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目标,巩固现有产业基础,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大力支持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全球领先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鼓励中航南方宇航整合行业资源,加快并购重组,培育成为军民结合的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罗特威直升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翔为通航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航空企业,通过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不断研发高水平的航空产品,建设株洲特色的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及通航运营产业集群,争取包装上市;重点支持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中航动力株洲航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株洲南方燃气轮机成套制造安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军民两用航空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打造军民结合示范企业。

(三)加快湖南(株洲)航空产业示范园建设

以株洲通用航空城为载体,加快湖南(株洲)航空产业示范园建设,实现全省通用航空产业项目的集中布局,打造湖南航空产业示范园核心园区。完善产业规划体系,加快编制《株洲市空域资源规划》、《株洲市机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申报建设株洲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建成株洲通用机场、航空配套企业孵化园等产业配套项目,拉通千亿大道、航空大道、机场大道等园区主干路网,完善水电气、商住等综合配套设施,按国际化标准建设好国际社区,不断优化航空产业示范园的发展环境。到2017年,实现株洲通用航空城开发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10公里,新增企业孵化器面积10万平方米。

(四)大力推进航空产业科学技术创新

一是以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实现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突破;二是加快株洲通用航空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以“通用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主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业内知名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将相关航空院校的优秀科研成果集中向株洲航空产业转移,创建航空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军民共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创建直升机传动系统技术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军民结合“产学研用”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株洲市“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和“万名人才计划”等有关政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协作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等。积极对接省政府支持航空产业发展政策,每年推荐一批项目争取省财政支持。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鼓励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信托、集合债、私募债、股权融资等方式融资做大做强。

(五)拓展航空城产业发展空间。将航空城控规范围内涉及株洲县8个行政村(思梅桥、团山岭、蛇头、汤家冲、班竹园、泉塘、石子塘、檀木桥),共计19.38平方公里集中规划,统一进行产业布局。

(六)优先保障通用航空城内生产性建设项目用地。同时,由市国土局积极协调省国土资源厅争取将全市的航空产业用地指标计划单列。

(七)对整机和发动机及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的实施,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支持。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航空关键核心零部件。

(八)积极支持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通过增信支持公司创新融资模式,增强融资能力,提高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发起设立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和通用航空城建设。

(九)建立健全株洲市通用航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体制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管理领军人物和技术领军人物;引导全市航空企业与国内研究院所、大学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引进各类关键技术专家和团队。

(十)积极争取通航空域管理试点,开拓通航市场,组建通航示范运营公司,开辟通航旅游专线,开展公务商务飞行试点。

附件2:航空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表

株洲市服饰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一、产业现状

株洲服饰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芦淞服饰市场群为核心,以市区和株洲县女裤加工、醴陵船湾职业装生产、茶陵和炎陵纺织材料生产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目前,芦淞服饰市场群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拥有专业市场40个,汇聚国内外知名品牌4000多家,销售辐射全国20多个省、230多个县(市、区),约15万个销售网点,市场年成交额超过400亿元,并先后荣获“中南服装市场第一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中国女裤名城”等殊荣。

全市女裤加工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女裤年生产能力3亿多条。醴陵船湾镇荣获“中国职业服装名镇”称号,现有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生产能力150万件(套)。茶陵、炎陵纺织材料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湖南省第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纺织行业特色基地”,现有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生产能力30万锭。2013年,株洲服饰生产总值约为250亿元。

发展机遇:全国服装消费量的不断攀升,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布,服饰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明显趋势,以及服饰网购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都预示着中国服装业将迎来一次产业升级。而株洲具有对接沿海、承接西部的区位优势,有着很好的服饰商贸和加工配套基础,其服饰产业也必将迎来新的飞跃。

存在问题:一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资源整合、产业协作不够;三是“大市场、小生产”,以商贸流通为主,无企业总部,缺少品牌支撑,区域影响力不够;四是激活服饰产业的相关要素和平台不完善。

二、总体思路

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市场提升为基础,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市场和园区建设,以产业配套为依托,坚持服饰商贸流通与生产加工互动发展,重点突出品牌塑造和产业平台搭建,打造完整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推广、展示销售、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服饰产业链。

三、发展方向

重点建设和壮大总部经济区、商贸中心和生产基地。扩大实体商贸规模,完善仓储物流配套,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并扩大芦淞市场群,拓展新市场群,同时大力发展电商,打造商贸中心。以芦淞市场群为基础,发挥女裤生产优势,完善布辅等原材料商贸交易,加速产业集聚,推进职业服饰升级,提升原辅料生产水平,推广芦淞服饰区域品牌,打造高端服饰自主品牌,形成“以芦淞服饰市场群和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为商贸主体,以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和醴陵船湾职业服饰产业园为生产支撑,以茶陵、炎陵纺织材料生产中心为原辅料基地”的大服饰产业格局。

四、行动目标

(一)到2017年末,技工贸总产出达到1000亿元,服装生产加工年均增长15%,服装批发销售年均增长10%。其中芦淞服饰市场群和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含电子商务和仓储物流)市场交易总额力争达到600亿;市区内(含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服饰加工和原辅料生产达到370亿元;市区外(含醴陵、炎陵、茶陵等地)达到50亿元;

(二)完成总投资200亿元;

(三)培育年销售收入60亿元的龙头服装商城5家(中国城、环洲城、华丽、智超、金帝等),培育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龙头企业50家,培育全国知名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城3家;培育芦淞服饰上市企业2家;

(四)引进3家国内知名品牌总部入驻;力争培育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

五、主要行动

(一) 项目带动行动

1.提质改造芦淞市场群。一是划行规市,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引入一批特色新型市场,转型一批老旧差市场。二是档次提升,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整体改善和提高芦淞市场群的基础设施、品牌形象和购物环境。通过加快建设“芦淞服饰名品城”,引导市场转型升级。力争2017年专业市场销售额新增50亿元。

2.加快建设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项目选址芦淞区龙泉片区,2014-2017年总投资75亿元,占地约650亩,项目先期重点建设与市场群差异化、升级版的专业市场如家纺市场、创意童装市场、职业装交易中心(与醴陵船湾合作)等。2014年启动项目一期建设,2016年完成项目一期建设并投入运营,启动二期建设。力争2017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

3.加快建设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新芦淞商贸物流园、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和醴陵船湾职业服饰产业园。

(1)建设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

——中国(芦淞)少儿创意产业园。以“佛山童装”为主体,总投资10亿元,用地500亩。2014年启动一期建设,2016年启动二期建设,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

——中国(芦淞)女裤产业园。以芦淞、荷塘女裤为主要依托,总投资8亿元,用地400亩。2014年完成项目一期建设,2015年启动项目二期建设,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中国(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拟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总投资4亿元,用地200亩。2015年启动建设,2016年建成,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中国(芦淞)服饰品牌孵化园。引进以设计师产品为依托的生产企业、国内成长型服饰企业和本地规模企业,总投资3亿元,用地120亩。2015年启动建设,2016年建成,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

——中国(芦淞)洗水工业园。以株洲洗水加工厂抱团入园为主要方向,引进国内先进洗水加工企业,总投资10亿元,用地311亩。2014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15年启动二期建设,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

(2)建设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项目选址于现芦淞服饰市场群内,总投资19亿元,占地86亩,打造电商城O2O模式,集线上线下于一体,力争2017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同时,通过加速壮大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平台,引进智慧芦淞移动电商平台,力争2017年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带和智慧芦淞移动电商平台分别实现交易额80亿元和20亿元。

(3)建设新芦淞商贸物流园。项目选址芦淞区董家塅高科园,总投资35亿元,总用地1000亩。主要建成现代仓储区、多式联运区、配送服务区、办公区及配套服务区等。力争2017年销售额达到67.5亿元。

(4)建设醴陵船湾职业服饰产业园。项目选址醴陵市船湾镇,总投资5亿元,用地500亩,建成集职业服装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辅料供应、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职业装产业园区。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

(5)建设茶陵、炎陵纺织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总用地1000亩。引进先进新型设备,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的生产,建成纺织材料生产基地。力争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

(二)园区攻坚行动

1.开发工业土地、建设标准厂房。截至2017年,株洲市区内计划开发服饰工业用地约1500亩,建设标准厂房110万平方米。其中童装基地、女裤基地、国际服饰基地、服饰品牌孵化园和洗水工业园分别建设40万、30万、15万、7万和18万平方米。

2.建设莲易公路、服饰大道。结合城市规划完成莲易公路(原320国道)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服饰大道于2015年6月底建成通车。

3.完善水电气通信配套。完善芦淞服饰国际博览交易中心和新芦淞国际服饰产业园的水、电、气、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1个220KV和3个110KV电力站。

(三)品牌塑造行动

1.塑造区域品牌。利用中央、省、市级媒体平台做好宣传、策划、推介,在重点路段广告位投放宣传,大力推广“芦淞服饰”区域品牌。

2.塑造企业品牌。着力培育本土自有品牌,鼓励企业对自有品牌进行推广,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

(四)改革创新行动

1.体制创新。针对芦淞服饰市场群现状,借鉴义乌、常熟和海宁模式,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创新市场建设营运模式,由国有资本为主统筹开发新市场,打破市场现有产权格局,逐步协调解决市场统一管理、划行规市等问题。

2.管理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企业上市,培育服饰生产龙头企业。推进个改企、小升规工作。由新芦淞集团组织代表性专业市场共同组成合资公司抱团上市,形成服饰商贸龙头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设计创新。引进国内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扎根株洲,培育本地优秀设计师。与高校合作,订单式培养设计人才,增强株洲服饰的设计能力,整体提升服装设计水平。

4.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精尖服饰生产设备,提升服饰产业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五)平台建设行动

1.中国服饰品牌发布中心、创意中心。由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并鼓励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和培养“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建设企业创意中心。以汇美国际“株洲小巨蛋”为主要阵地,争取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支持,建设“中国服饰品牌发布中心”,重点建设品牌服饰展示中心、行业指数发布中心和设计师产权交易中心。

2.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在株已开办服装类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打造特色和精品专业,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实训等相关人才服务工作。

3.服装出口促进中心。鼓励企业借鉴沿海外贸先进经验,引进合作伙伴,拓展外贸出口,建立服装出口促进中心。

4.检测检验中心。鼓励引导株洲雪松麻纺公司利用自身资源、技术、设备,在株洲打造国际级的检测检验中心。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和提升现有检测检验水平;争取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务平台在我市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

5.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引进国际、国内优秀设计研发机构和优秀设计人才,组建10个以上设计研发中心。

6.产业融资平台。壮大株洲民间金融中心,增加融资规模,创新经营模式。针对服饰加工、贸易、服务业等不同特点,设计推广各种金融产品,满足各类融资需求。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株洲市“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和“万名人才计划”等有关政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支持企业创新与研发设计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标准厂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等工作。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加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四)鼓励服装加工户转为企业,对该类服装加工企业,如依法纳税,并被税务机关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可享受除专项、专案检查以及金税协查等检查外,两年内可以免除税务检查,放宽发票领购限量以及享受优质服务“绿色通道”等鼓励措施。

(五)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株洲,鼓励品牌服装生产企业在园区落户,在株洲市设立总部,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六)重点支持新芦淞集团做大做强,整合行业资源,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保障芦淞服饰新城内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服饰产业相关的报批报建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加速推进“一站式”审批。

(七)加强商贸业态的规划指导,积极引导与芦淞服饰市场群差异化的商贸业态向博览交易中心集聚,积极引导株洲市各区域服饰物流向新芦淞商贸物流园集聚。

(八)加大品牌推广。加大芦淞服饰区域品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芦淞区域品牌,重点支持以株洲为原产地进行商标注册、生产、销售的新增规模以上服装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规模企业参加业内有影响的节会、展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和服务出口外贸企业。

(九)加强专利和品牌保护工作,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附件3:服饰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

株洲市汽车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一、产业现状

株洲汽车产业起步较早,1937年,“中国汽车制造总厂”就落户株洲。目前,株洲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家(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生产企业50多家,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汽车齿轮、火花塞等关键零部件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株洲汽车产业总产值150亿元(含汽车销售收入40亿元)。

发展机遇:一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汽车消费升级拓展了市场空间;三是长株潭地区目前拥有11家汽车整车企业,正快速成为中国第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四是长株潭获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

存在问题: 整车企业少,制造规模不大,高端产品缺乏,产业带动能力弱;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高,核心零部件本地化有待加强,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区域特色不明显;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水平不高。

二、总体思路

以“突出重点、整车带动、完善链条、拓展市场”为原则,按照做强龙头、集聚配套、引导辐射、专业服务齐头并进方式,扩大现有整车制造企业产能,加快中高端车型研发生产,健全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强汽车文化及服务配套,以获批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到2017年,把株洲打造成为汽车主导产品完备、配套齐全、文化特色明显的汽车城。

三、发展方向

按照“54321”的布局,积极引进和发展经济型轿车、新能源大巴车、纯电动乘用车、重卡、专用特种汽车五大类产品;着力建设汽车整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文化展示四大体系;形成三大生产基地(高新区整车制造和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株洲县南洲新区汽车零部件基地、芦淞区南方宇航专用车生产基地)、两大特色园区(醴陵、攸县专业特色汽配园)和一个物流文化展示区(天元区汽车博览园)。

四、行动目标

(一)2017年,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其中整车产值400亿元,零部件产值300亿元,其他汽车服务业收入100亿元;

(二)完成工业总投资270亿元;

(三)拥有4个以上整车制造基地,年产整车规模达到6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企业2家、过5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5家;

(四)建成6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汽车及零部件研发中心;

(五)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本地采购率达到60%以上。

五、主要行动

(一)加强项目建设

1.推进在建项目竣工投产。整车生产项目:重点推动北汽二工厂项目建设,并逐步扩大中高端车辆生产比重;建成南车时代电动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及产能提升项目;攸县新能源汽车项目建成投产。

零部件项目:引导现有的株齿、博雅实业等一批生产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汽车零部件项目;重点推动海纳川汽配园、时代新材汽车零部件、易力达电动转向系统、首鹏汇隆汽车板材加工配送及车身制造等项目建设,提高零部件生产能力和配套水平。

配套服务项目:基本建成汽车销售服务、展示、赛事为一体的株洲汽车博览园项目和长株潭汽车物流项目。

到2017年末,完成投产项目100个,总投资200亿元,实现新增产值500亿元。

2.推进新建项目落地开工。鼓励北汽株洲分公司引导其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落户株洲,推进汽车动力系统、底盘等核心零部件在株洲生产;推动北汽油泵装配生产线、注塑及涂装生产线、灯具项目、空调项目及威旺306车身内外饰等项目落地开工,推进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20个,预计投资100亿元。

3.策划引进一批新项目。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和新概念高端汽车发展方向,研发引进汽车新材料、车联网、智能驾驶、新概念高端汽车,加大汽车生产机器人应用,开发引进汽车生产、运营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汽车后服务新体系。积极跟踪富士康汽车电子、航天科技汽车机器人等项目。策划新项目50个,总投资200亿元。

4.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积极推进北汽二工厂配建十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对株洲的支持,新引进一家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提升整车生产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引进动力电池项目,整合南车资源,建设电机、电控产业化基地,同时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二)培育骨干企业

1.做大做强整车企业,提高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一是北汽株洲分公司实现产能整车50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10万台)、发动机30万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二是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年产节能与新能源客车1万辆、系统及关键零部件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三是攸县中低速电动汽车产能10万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

2.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产业链。重点培育北京海纳川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到2017年末,达到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5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5家,本地配套率60%。

(三)打造特色园区

按照“一主三辅”规划布局,立足产城一体建设理念,以高新区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为主,株洲县南洲新区、醴陵、攸县联动建设汽车产业园,优化产业布局,承载整车和零部件项目落地。

河西汽车城:重点发展整车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及制造基地,建设汽车商贸、旅游、运动、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规划用地4500多亩,其中整车生产用地2500亩、零部件企业用地1000亩、物流产业用地1000亩。完成栗雨西路、规划一路等路网建设。

株洲县南洲新区汽配基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及配套项目。规划用地3000亩,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预留整车项目发展空间。

醴陵市汽配基地:重点发展汽车模具、冲压、内外饰件、电池等零部件专业园区,规划用地1500亩,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

攸县汽配基地:规划用地2000亩,建设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引进20家企业落户。

(四)推进自主创新

1.组建3家汽车研究院所(中心)。组建高新区北汽产业研究所;在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建立发动机与汽车电子研究院,以高效节能低排放新动力及其装置为主要研究方向,依托研究院成立车辆尾气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实现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中心,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车身轻量化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2.建成6家以上零部件研发中心。加强现有株洲齿轮有限公司国家级研发中心和湘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达能科技有限公司充电设施、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EPS三个省级研究中心研发创新能力,支持促进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国家级新能源研发中心、北京海纳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研究中心和湖南特科能热处理有限公司企业零部件热处理研发中心建设,实现重点汽车生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和技术攻关。

3.加强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以建设“中国动力谷”品牌为契机,与华中科大、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汽车职业教育联盟等高校开展委托研发、技术入股、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创业苗圃”、“孵化器”作用,孵化和培育一批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探索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模式,结合国家公车改革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行业推广运用1000余台新能源汽车。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株洲市“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和“万名人才计划”等有关政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重点支持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协作配套、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平台等。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加大对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鼓励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支持企业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信托、集合债、私募债、股权融资等方式融资做大做强。

(五)对整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等重点项目引进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支持整车企业引导汽车零部件项目落户株洲,对新进入株洲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优先提供土地和标准厂房,并由所在园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租金优惠或补贴。

(六)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发起设立汽车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及新能源汽车发展。

(七)鼓励市民优先购买市产乘用车,在市内上牌的,减免3年城市路桥费;从2015年起,连续3年对市民购买市产乘用车并在本地上牌的,每年采用抽奖方式对100台车给予每台车10000元购车补贴。购买新能源汽车除享受国家补贴外,还享受省市配套补贴(具体补贴时间和标准依据《株洲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执行)。公务车、公交车、出租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符合条件的市内产品。

(八)支持本地整车生产企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政府牵头,经质监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审查认可后,可设立汽车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推进汽车产业质量体系认证,努力培育汽车零部件品牌,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汽车零部件行为。

(九)加强规划和示范工程建设。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划,纳入株洲市城市建设规划。支持神农城、湘江风光带等充电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充电设施建设。城市新增公用车(公交车、出租车)、部分公务车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

(十)发挥汽车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协会围绕产品配套、质量和管理提升、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附件4:汽车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表

株洲市陶瓷产业振兴行动计划

(2014-2017年)

一、产业现状

以醴陵陶瓷为代表的株洲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是全国日用陶瓷和电瓷的主要产区和出口基地。近年,通过承接外地陶瓷产业转移,株洲县、炎陵、茶陵、攸县陶瓷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株洲陶瓷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产品涵盖了日用陶瓷、电瓷、工业陶瓷、艺术陶瓷、建筑陶瓷等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2013年,株洲拥有陶瓷企业52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33亿元;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个国家出口名牌产品;拥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技术创新平台;拥有14位国家级大师、一大批省级大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发展机遇:一是湖南被国家定位为“一带一部”核心区位,醴陵作为湖南东大门区位优势凸显;二是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陶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陶瓷新材料在国防、医药、冶炼、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的推广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不完善,高新技术陶瓷、陶瓷装备产业、陶瓷衍生产业发展不够;龙头企业缺乏,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不高;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品牌和市场建设偏弱;自主创新不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等。

二、总体思路

以“强化优势,优化结构,提升品牌,集群发展”为原则,通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由传统陶瓷产品为主到高新技术陶瓷产品为主的转变;通过营造发展环境、引导市场开拓、丰富陶瓷文化,提升“醴陵陶瓷”地理品牌影响力;通过鼓励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企业,推动陶瓷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到2017年,将株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瓷都”。

三、发展方向

(一)突出优势陶瓷产业

日用陶瓷高端化。突出做精、创新和升级,发展高性价比日用瓷。

电瓷电器智能化。根据“特高压、智能化”电网新要求,发展高电压等级电瓷电器,开发智能化配电产品。

艺术陶瓷精细化。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工艺陶瓷,推动釉下五彩陶瓷的发展。

建筑陶瓷规模化。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大型建筑陶瓷企业,促进建筑陶瓷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二)发展高新技术陶瓷

高新技术陶瓷尖端化。引进和研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高新技术陶瓷,促进与我市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完善配套陶瓷产业

装备现代化。加大微波、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陶瓷领域中的应用;引进先进陶瓷成套装备和技术,加大传统企业装备升级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促进陶瓷工艺向低碳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原材料标准化。引导泥釉、模具、机械、装饰材料等企业组建陶瓷原辅材料供应系统,实现原辅材料生产本地化、专业化、标准化。

(四)搭建陶瓷服务平台

服务专业化。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金融、市场、信息、创新、人才等方面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陶瓷旅游、文化、工程服务等衍生产业。

四、行动目标

(一)到2017年,完成工业年总产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7%,完成工业总投资240亿元;

(二)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5亿元企业10家,过亿元企业100家;

(三)新增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15个以上;

(四)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3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0个,新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300项;

(五)醴陵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主要行动

(一)项目建设行动

1.推进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调度力度,优化建设环境,协调各类投融资机构支持项目建设,推进建成达产。重点抓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电子通讯陶瓷、醴陵千汇实业有限公司泥釉模中心、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陶瓷酒瓶制造产业园、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湖南浣溪沙陶瓷有限公司、茶陵华盛陶瓷有限公司的建筑陶瓷生产线等各类在建项目建设。到2017年末,确保建成投产项目300个,完成项目总投资150亿元。

2.推进新建项目落地开工。加快项目申报审批,推进新建项目选址、用地报批和征地拆迁进度,确保项目落地开工。重点抓好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色釉五彩瓷产业化、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强度石英质日用瓷技术创新、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电机组等电力装备用接线绝缘端子研发及产业化、醴陵市阳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特高压绝缘子等静压生产线、醴陵陶瓷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150个,项目总投资为120亿元。

3.积极策划引进一批项目。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陶瓷,重点跟踪陶瓷手机零部件及触摸屏、智能化电网电磁电器、陶瓷医疗器械、结构陶瓷、3D打印材料等招商项目;引进开发智能化、高效节能节材陶瓷成套装备,扶持微波烧结窑炉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创意设计、工程服务等衍生产业,推进醴陵“沩山窑”古窑址保护与开发,加强与工业产品设计制造、陶瓷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对接,突出引进陶瓷工程综合服务项目。策划招商项目300个以上。

(二)企业培育行动

1.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中小陶瓷企业进行收购、联合和兼并,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株洲。以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华联瓷业集团,打造成为以炻瓷为显著特色的国际一流日用陶瓷领军企业。以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华鑫电瓷电器集团,壮大成为以特高压套管为代表的国际领先电瓷电器龙头企业。以醴陵经济开发区釉下五彩陶瓷创意园为基地,组建醴陵釉下五彩文化艺术瓷集团,打造为文化创意领跑企业。以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为主导,组建醴陵市高新技术陶瓷集团。以攸县的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建筑或工业陶瓷企业;支持湖南长庆电子元件有限公司,发展瓷介电容器、固态电容等电子陶瓷,打造新型电子陶瓷旗舰企业。到2017年,争取华联瓷业集团、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

2.发展中小企业。一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湖南泉湘陶瓷有限公司、醴陵市东方电瓷电器有限公司、醴陵市瑞祥瓷业有限公司、湖南省醴陵市特种电瓷电器有限公司、湖南省醴陵市兆荣瓷业有限公司、醴陵市王仙镇仙凤瓷业有限公司、醴陵市高强电瓷电器有限公司、醴陵高峰陶瓷制造有限公司、醴陵市丰德利瓷业有限公司、茶陵华盛建筑陶瓷有限公司、湖南浣溪沙建材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扩大规模,争取主营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二是支持小型企业升规晋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家。三是孵化一批创业型企业,鼓励全民创业。加强孵化基地建设,优化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3.完善配套企业。加速陶瓷产业内部细化分工,实现主辅分离,引导泥釉、模具、机械、装饰材料等企业组建企业联盟,实现陶瓷产业配套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重点培育醴陵千汇实业有限公司泥釉模配套企业,醴陵市森达纸品有限公司、醴陵市渌苑纸业包装有限公司、醴陵市九龙印务有限公司等包装印刷企业,醴陵市科发窑炉有限公司、湖南奥特朗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湖南醴陵复民瓷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双龙智创有限公司等陶瓷装备企业。

(三)园区升级行动

1.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加快“一区二基地”建设。“一区”是醴陵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打造以高端陶瓷为主的、国内一流的综合陶瓷产业基地,重点建设高端陶瓷研发设计创意园、高技术陶瓷孵化园、陶瓷艺术城等特色园中园。“二基地”是茶陵“中国建筑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建筑陶瓷基地”,茶陵基地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攸县基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发展建筑陶瓷产业。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6国道升级改造;建设醴陵到炎陵天然气输送管线;新建一座500kv变电站,完善“南四县”电网结构。

醴陵经济开发区: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完成凤凰大道提质升级,拉通寨南路、源门铺路和旗滨大道。启动自来水二厂建设,完成滴水井至东富、横店至东富110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建设,规划建设东富工业园铁路专线。

茶陵基地:到2017年末,建成茶水南路等2条主干道,4条支道,2座跨高速桥;在园区内建设城关电力专电,架设8条10KV陶瓷电力专线;建设污水处理站,公租房600套;实现给排水、弱电等基础设施入园。

攸县基地:到2017年末,建成网岭大道、旭日大道,启动中区大道建设;在网岭西侧,建成110kv变电站;在旭日大道南侧(酒埠江灌区总干渠)建成一万吨生产能力的自来水厂;建筑陶瓷基地完成燃气入园、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3.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一是加强土地储备:到2017年末,醴陵经济开发区储备陶瓷产业用地5000亩,建成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公租房;茶陵“中国建筑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储备陶瓷产业用地1200亩;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建筑陶瓷基地”储备陶瓷产业用地2000亩。二是壮大园区公司:完成“一司一权两制”改革,完善园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园区公司。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资金渠道。到2017年末,醴陵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做到70亿元,年融资能力达到20亿元以上。

(四)创新驱动行动

1.强化技术平台。重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引入战略投资者,整合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和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建设集工程技术开发、中试孵化、标准化建设、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研究机构。启动株洲市陶瓷技师学院建设,创建高科技陶瓷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2.促进成果转化。一是产学研合作。引导陶瓷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引进最新科研成果,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化,日用陶瓷提质升级。支持泥釉配方技术、陶瓷成型工艺、节能烧成工艺、新型材料、智能化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二是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整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中心,实现企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享。

3.突出品牌创新。实施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着力提升“醴陵陶瓷”地理品牌影响力。一是宣传品牌,加大对株洲陶瓷文化的宣传报道;举办“陶瓷文化节”、“陶瓷产品博览会”、“陶瓷产品发布会”等活动;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陶瓷文化元素的嵌入;引导品牌企业在国内外设立品牌形象店;将株醴高速、东城大道打造成陶瓷文化路。二是保护品牌,加强醴陵陶瓷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加快古窑址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国家AAA或以上等级旅游景区。

(五)平台建设行动

1.建设陶瓷产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陶瓷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抱团发展;整合湖南省陶瓷协会、湖南省电瓷商会、株洲工艺美术协会等资源,建设集办公、展示、销售、交流、科研、检测、信息、培训等于一体的“湖南省陶瓷产业服务中心”。

2.发展网络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企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和APP软件;支持行业协会等建立推介陶瓷产业的官网;引导发展陶瓷网络服务公共平台,重点支持华联亿嘉、佳盈贸易、泉湖实业、中小微企业知识服务社区等第三方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3.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建立国家级中国南方陶瓷检测中心,检测业务涵盖陶瓷原材料主要成份检测分析、陶瓷产品质量检测,建设株洲市陶瓷产品检测平台,为广大陶瓷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检测服务,推动株洲陶瓷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国家陶瓷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株洲市“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成长‘十百千’工程”和“万名人才计划”等有关政策。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结合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产业项目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信贷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加大对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鼓励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发挥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信托、集合债、私募债、股权融资等方式融资做大做强。

(五)支持探索集体土地和其上建筑物抵押贷款办法,进一步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拓宽固定资产变现渠道,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六)由醴陵市政府引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以丰叶担保为发起人,国家开发银行湖南分行、中国银行株洲支行、株洲世富投资、株洲国资控股等投融资机构合作,有关陶瓷企业参与的陶瓷行业融资协会。所发生的融资业务列入市级风险补偿资金补偿范围。

(七)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经贸活动和区域品牌推广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陶瓷展销展会,每年筛选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在各类主流媒体进行推介宣传。

(八)发挥陶瓷产业协会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协同在国内外重点专业市场设立窗口、品牌形象店,协同开展大宗原材料采购,联合接单,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九)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建设湖南陶瓷技师学院,培养本地急需和紧缺的陶瓷专业人才;设立株洲陶瓷产业发展专家库。

(十)加强专利和品牌保护工作,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